農業“芯片”不能讓人“卡脖子”
近日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明年經濟領域重點任務,“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”被列為其中之一。會議提出,保障糧食安全,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戰略。并強調,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,加強種子庫建設。要尊重科學、嚴格監管,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。要開展種源“卡脖子”技術攻關,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。
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籽。糧安天下,種筑基石,種業可謂是農業的“芯片”。我國耕地數量有限,糧食生產關鍵之舉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,能否很好地掌握種子的選育、生產、加工技術,能否把優質品種推廣到田間地頭,關乎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百姓能否吃飽飯。
目前,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%以上,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%,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%。良種對糧食增產、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%、40%,為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關鍵支撐。
然而,我國種業自主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,特別是核心技術創新不足,商業化育種體系差距較大。如果我國種業不能及時補上研發短板,那么我國的“菜籃子”“米袋子”就可能受制于人。
我國種業要突破“卡脖子”問題,關鍵靠創新。首先要堅持技術創新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,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、買不來、討不來的。目前,我國每年通過的種子審定品種很多,但很多過審的品種存在低端、重復的情況。種業要突破“卡脖子”問題,必須加大科研力度,產學研用協同創新,要大力推動院所高校的育種技術、種質創新等基礎性、公益性育種研究,研發突破性的品種,追趕國際水平。
其次是體制創新。要深化種業體制改革,充分發揮市場在種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突出以種子企業為主體,推動育種人才、技術、資源依法向企業流動,鼓勵企業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,保護科研人員發明創造的合法權益,促進產學研結合,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,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;支持企業的應用性研究及其商業化運作,雙輪驅動種業科技創新體系。
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,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。種業是農業的“芯片”,只有種業安全有保障了,我國糧食安全的根基才能穩固。作為世界第二大種子大國,我國種業市場規模接近千億元。解決好種子問題,瞄準的是14億中國人的超大內需市場,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。(中國西藏網 文/孫?。?/p>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-
第一批西藏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獲批
近日,為推進西藏自治區農業科技園區建設,西藏自治區科技廳批準昌都新區農業科技園區、阿里措勤農業科技園區為第一批西藏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,建設周期為3年。[詳細] -
發展現代農業:更多年輕人返鄉當農業工人
走進尼木縣吞彌現代農業產業園航天蔬菜大棚內,西紅柿、黃瓜、南瓜、西瓜等各類果蔬長勢喜人。[詳細]